yan.言

主混史圈,还是个文废画渣小白词作。

≪唐雎不辱使命≫——不能视作真实历史记载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不能视作真实历史记载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由西汉刘向(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根据六书修订整理而出。]。

 ≪唐雎不辱使命≫是虚构的文章,不能看作史实。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一起看看文章。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这是一句极其不合理的话。

为什么?因为当时秦早已经攻下魏国,安陵国作为仅有五十里封地的魏国诸侯国,本就是秦王政的囊中之物,不过弹丸之地,何须提出这种低智商的骗局?更何况其实在秦昭王二十四年(前283年),魏国已割安陵(鄢陵)以增广穰侯之封域定陶。也就是说,早在故事发生的五十八年前,安陵便已经是秦国领土了。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依文章这般描写,莫不是旁边无人,只有秦王政和唐雎在场?若是有人,不大可能会无动于衷到让唐雎说完这些话。那么既然边上无人,这篇文章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再说了,根据人设唐雎是一个策士一个游说之士,他不至于会蠢到说出这样的话,且不说没有意义,还可能还会令安陵国陷入更大的危机的话。知其不可为却仍为之,这不是一个合格的策士会做的事。

然后再"挺剑而起。"。这次唐雎的人设彻底崩了。

而且关于"剑"的重要细节严重失实。剑是从何而来的?唐雎带的?不可能。据≪史记•刺客列传≫中所写"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在秦国是不能带兵器入殿的,更别说在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才发生了荆轲刺秦王事件,不过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怎会大意到让他国使臣佩剑入殿了呢?两年前荆轲尚且要将匕首藏于地图中,怎么两年后唐雎都能光明正大的佩剑入殿了?

所以剑不能是被唐雎带来的,那么剑又是从哪来的,难不成是直接从殿里拿的?殿里放有装饰的宝剑也不是不可能,毕竟秦人尚武,不过哪怕只是宫殿中放着的装饰没有攻击力的武器,也不会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的,总不会秦王政还专门给刺客们提供武器来对自己不利?

不是唐雎带的也不是殿里放着装饰的,那就只能是拔的秦王政的剑喽?真是可惜了,这把来剑注定是不能存在的。唐雎能拔走秦王政的佩剑,想想就知道不可能。秦人尚武,作为秦王自然更是会练武的,历史中真正的始皇帝还是个剑术高手。唐雎能从秦王政身上拔走佩剑,除非是秦王政自己要送剑给他,但那可能吗?显而易见的,不可能。

于是剑它不存在。

所以"秦王色挠。"是虚假的描写。

不说没剑了,就算有剑好了,秦王政一样不会被唐雎吓到。

看看两人的年龄。

秦王政,生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当时是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可以算出当时秦王政35岁。

唐雎,出生年月不详,但根据《战国策》还是能推出其大致年岁。

其在《战国策》中出场有四次。

①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齐楚攻魏,魏安厘王遣唐雎入秦求援。——《战国策•魏策四》「此事件于《史记•魏世家》(司马迁著)中也有记载。」

②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志得意满居功自矜。唐雎劝告他:"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策四》

③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唐雎说楚春申君合纵,"相万乘之楚,御中国之难","为天下枭"。——《战国策•楚策三》

④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也就是这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魏策四》

第一次出场有"......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馀矣......"的描写。

"年九十馀矣",也就是说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唐雎就有90多岁了,那么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唐雎至少也有131岁高龄了,这就很尴尬了对吧?

一个是百余岁的老朽,一个是35岁正值壮年的秦王。

且不说唐雎能否如此长寿了,光是131岁的唐雎拔剑,便令35岁的秦王政惊惶失态俯首听命,就足以令人发笑了。

别说什么两个唐雎不是同一个人,这个唐雎不是什么131岁高龄的老人,这没意义,因为哪怕唐雎是个年轻人,始皇帝也不会因为他拔剑就被吓到了,想想始皇帝处变不惊的性格,想想面对荆轲锋利的匕首时秦王政透露的矫健身手,何况唐雎没剑可拔。

可以确定≪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事出虚妄 ,不能视作史实。

最后提一句,哪来的什么"长跪而谢之"的,硬要说有的话,就是秦王政处变不惊没有起身依旧跪坐着的样子。

 
 
共计:1546 字 
——yan.言 

评论(3)

热度(79)

  1. 共1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yan.言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