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言

主混史圈,还是个文废画渣小白词作。

《荆轲刺秦王》——为了激发人民群众对始皇帝的痛恨而硬生生"造"出来的英雄

注意:本篇走吐槽风。

《荆轲刺秦王》——为了激发人民群众对始皇帝的痛恨而硬生生"造"出来的英雄。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战国策≫,由西汉刘向(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根据六书修订整理而出。]。以及≪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史记≫西汉司马迁(字子长)所著。]。


读完《战国策•燕策三≫以及≪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后,我发现两者对这个事件的记载简直漏洞百出,《战国策•燕策三≫以及≪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的描写有些就像是在写小说一般,不合逻辑,只是文学创作。


荆轲刺秦王一事应该确实是有的,不过有很大的可能是不同于《战国策•燕策三≫以及≪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的描写的那样。

荆轲是为了激发人民群众对始皇帝的痛恨而硬生生"造"出来的英雄。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只说荆轲他"好读书击剑"喜爱读书击剑。而不是"善读书击剑"擅长读书击剑(这喜爱是不是真的就不知道了)。

荆轲喜欢读书,然而没有作品流传。荆轲喜欢击剑,然而他凭借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任用他。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

盖聂一瞪荆轲,荆轲示弱离开,鲁句践怒斥荆轲,荆轲嘿而逃去。

嘿而逃去...各位自行补脑吧,一阵恶寒。


如此懦弱的表现。

结果之后荆轲莫名被燕太子丹选作去刺杀秦王政的刺客。

燕太子丹见到荆轲,一定是太激动了,把话都说错了。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史记)

按理来讲这事应该发生在秦王政19年(公元前228年),可这样的话,那么当时赵国已灭,只有一个公子嘉跑了,所以这话是在赵国灭亡之前说的,在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韩刚灭的时候,不过这样荆轲的拖延能力和燕太子丹的耐心也是够强了。

而且燕太子丹的话还有错。

攻赵到太原倒是正常,但怎么会跑去云中?而且云中是始皇帝33年(公元前214年)才得以建立的,当时哪来的云中?

还有秦攻打楚国是在秦王政21年(公元前226年),而荆轲刺秦王是在秦王政20年(公元227年),燕太子丹你是不是穿越了?!!


此时,荆轲一定一脸懵逼了,表示这些自己怎么都不知道(虽说发生了,荆轲也不一定会知道)。

于是燕太子丹只得用头叩地,请求荆轲不要推托。

"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後许诺。於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適其意。"荆轲便答应了。于是燕太子丹尊奉荆轲为上卿,让他住进上等的宾馆,还日日到荆轲的住所拜望,给他供给贵重的饮食,时不时地还献上奇珍异物,车马美女任荆轲随心所欲,来满足荆轲的心意。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结果荆轲贪于享受,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任何要行动的表示。这时,王翦已经攻破赵国都城俘虏了赵王,将赵国的领土尽数纳入秦国版图,秦军挺进,向北,一直到燕国南部边界。

计算一下时间,荆轲已经拖延了近三年,期间一直在燕国坐享荣华富贵。


燕太子丹等的已经没了耐心。(这里史记和战国策有所差别,史记是在拿到樊无期人头前,战国策是在拿到樊无期人头后)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原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原足下更虑之!」"(史记)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战国策)

知道拖不下去了,于是荆轲表示,就是燕太子丹不说,他也要请求行动了。只是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能让秦王相信他的东西,无法接近秦王。希望能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来献给秦王,那样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他,便能够有机会了。

但燕太子丹表示,樊将军到了穷途末路才来投奔他,他不忍心为自己私利而伤害樊将军心,希望荆轲考虑别的办法。

据说樊於期本是秦将,因为带兵伐赵,大败于赵将李牧,不敢回到秦国,所以逃奔大漠,而秦王将樊於期一家老小杀了个精光,并悬赏买樊於期的人头。这是什么鬼,我不想说话了。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想法,燕太子丹收留了樊於期(以备不时之需)。


用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太子丹的土地,来换自己一个功成名就(成功)或名垂千古(失败)的机会,荆轲这想法也是真心绝了。

不过要砍了樊於期再送督亢地图,荆轲真贴心啊。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战国策\史记)(两篇基本没区别)

在得到燕太子丹否定的答复后,荆轲私自去了樊馆,跟樊於期说,有办法既能帮他报家破人亡之仇,又能帮将军报答燕太子丹。

等到樊於期问他什么办法时,荆轲又踌躇不语,做出一副十分为难的样子,表示他不知道这句话当不当讲。

喂喂喂!不知道当不当讲,就别说你有一句话啊!

然后樊於期便表示让荆轲快说,然后荆轲表示这需要樊於期的人头。

结果樊於期居然二话不说地就自杀了。这不科学!!!

“即拔佩剑刎其喉,喉绝而颈未断,荆轲复以剑断之。”

然后拿樊於期的人头去找燕太子丹,燕太子丹像模像样的表达了自己的悲伤。


两年多,荆轲说要等的人却还没到,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一下这个人是否存在。

这人是谁?盖聂?不可能。高渐离?他可有在现场的。狗屠?算了吧。所以其实不存在此人吧?不过是荆轲用来拖延的借口。

燕太子丹不让荆轲继续等了,找来秦武阳来当荆轲的副手,这个秦武阳据说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都不敢正眼同他相看。

燕太子丹要求荆轲出发,荆轲只得应了,放下享受了近三年的荣华富贵,出发。


好了现在荆轲终于要出发了。

于是,在公元前227年秋天的某一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妇孺皆知的一幕,易水饯行发生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战国策\史记)(就没改几个字)

荆轲跟秦舞阳动身的那天,太子丹和几个心腹偷偷地送他们到了易水边。然后:

易水岸边,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是的,肯定是回不来了。

要能回来才怪呢!看看这排场,够厉害吧?如此光明正大的去行刺,我也是醉了。

这是派刺客以投降为名暗中行刺,还是准备以行刺为名将燕国送予秦王呢?这么大的排场,是准备弄得天下皆知吗?

......

燕太子丹:我要派刺客去刺杀你秦王政了,哈哈哈!

荆轲:我要去行刺了,来抓我吧!

秦王政:......

秦国群众:敌国的各位这是抽风了?还是抽风了?还是抽风了?

......

荆轲拉着秦舞阳,连头都不回,飞也似地去了。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原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陽宫。"

两人进入咸阳,先以重金与珍宝财货,收买了秦王嬴政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荆轲疏通,先行禀报了秦王政。

原来还能这样啊,还宠臣了都。

秦王政清明奉法,蒙嘉是中庶子,以当时秦国的政治结构,这种事必须先告知李斯,顿,姚贾,赵高才对。然而这四个人中任何一个蒙嘉都难见到,更不用说秦王政了。

荆轲声称自己和秦武阳是燕王的特使,因而得以面见秦王,实施刺杀计划。可荆轲既非燕国贵族,也非在朝官员,是体制外人士,根本就没有担当燕国国使的资格。而且荆轲没有知名度,但不至于秦武阳也没有吧?就算真要接见他们两个,那也会做布置的。不至于发生像文中那般的情形。


"至陛,秦舞陽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陽,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原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於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陽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说好的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都不敢正眼同他相看的呢?

"图穷而匕首见",不过是将匕首放在了地图里,这也能过安检?估计现实中荆轲没通过安检直接被抓住了,就算通过了,依秦法使者不得直接将东西交给君王,怎么会由荆轲将地图直接递给秦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这袖子也是有够长的,不然怎么会刺不中?荆轲够渣。

"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这么多人居然没拦住荆轲?

那么多人至于拦不住荆轲?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於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然后,当荆轲紧追不舍之时,忽然冒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御医夏无且,用随身携带的药囊向荆轲抛去,迟延了荆轲的追击,使秦王政得以拔出剑来,反败为胜。夏无且似乎是荆轲刺秦王功亏一篑的关键因素。可是什么时候太医能上朝陪侍了?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战国策)

......

荆轲[带着附加剧毒属性的匕首]:我失败了,是因为我想活捉你。

秦王政:......

......

别以为我不记得前文的剧毒匕首和你毫不犹豫地那匕首往秦王胸口刺的动作。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预备了这么毒的匕首,可不像是活捉的样子。

而且假如荆轲明明知道此去的本意是劫持秦王逼他写下契约,而非将其刺死,,那么向樊於期的许诺就成了口是心非,欺骗义士,荆轲就是背信弃义,与文章竭力塑造的形象就背道而驰了。如果荆轲向樊於期所说的话是真的,那他就是去刺杀秦王的。

所以荆轲其实是想要杀了秦王的,只是好面子,死前还不忘为自己辩解,是因为想要生擒秦王,所以失手,然而种种迹像表明,这句无力的辩解分明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而且还呐喊一句:“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不明摆着是在告诉秦王,自己是太子丹派来的吗?临死还拉个垫背的,把燕太子丹捎上了。


好了,吐槽了一堆东西,虽然还有很多没讲,但"如果历史上有荆轲刺秦王一事,是不会如文章写的那般,而荆轲为了激发人民群众对始皇帝的痛恨而硬生生"造"出来的英雄"一事已经显而易见了。


据"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史记·秦始皇本纪》和"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燕。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史记·燕召公世家》所写,秦王政早就察觉到了荆轲的到来,文中的一切就显得更假了。

史学界公认的,司马迁的传世之作《史记》既是史学经典,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着。为了追求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追求对读者的感染力,司马迁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并进行了很多虚构。像这样前后矛盾的情况在《史记》各篇中并不罕见。至于刘向的《战国策》就更不用说了,什么东西都记载。


历史的真相很有可能是:荆轲不曾登上过秦国咸阳宫的台阶。

这流传千载的“荆轲刺秦王”故事,只不过是虚构出来的失败者站在所谓的道德上的恶意中伤,因为现实无法与始皇帝抗衡,于是写出用来寻求安慰的东西,通过抹黑始皇帝来达到心理平衡。


关于对燕太子丹派刺客刺杀秦王政一事的看法:

毕竟立场不同对错不同,从燕太子丹的角度来看,刺杀秦王政不是错事。所以,虽然我不喜欢,但我不会说他什么。就是不知道为什么燕太子丹会选择荆轲来作为去刺杀秦王的刺客。

我很讨厌荆轲这个人。如果他只是刺杀过陛下,我也一样不会说他什么,如果他只是人品不好,我也懒得说他什么,如果他只是无能,我更不会管他,重点是他刺杀过陛下且无能人品还不好。所以,个人认为荆轲真的特别恶心。


再最后说几句。

从文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始皇帝很霸气,变通能力很强,武力很高,怎么看出来的,大家基本都知道,我就不在这说了,只说一点:跪坐着被人拉住袖子,然后还能挣开并且稳住身子跑开不是件易事。不信的话各位可以去试试,也不用找人拉着你,就试试跪坐然后迅速起身跑开,要迅速,看看你能否稳住自己,我是没成功过。

历史上陛下更是如此,处变不惊,变通能力强,武力高,长得帅,有人格魅力。


从历史上之后发生的事我们可以看出始皇帝的明理大度。

对于燕太子丹派刺客来刺杀他一事,始皇帝甚至没有任何在我们后人看来过激行为,他没有因此迁怒燕国百姓,在攻下燕国后没有选择屠城。指明要了燕太子丹的人头,处理了参与其中的一些人,其它的,除战争必要的死伤便没有了,而且战争造成的死伤还令人不可思意的少。由此可见,始皇帝并非一些人口中的暴君,而是一个明君。


千古一帝,始皇帝秦政。




共计:5029 字

——yan.言

评论(1)

热度(95)

  1. 共9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yan.言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