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言

主混史圈,还是个文废画渣小白词作。

秦阿房宫及其延伸——肆 秦修阿房宫的目的即阿房宫作用推测

当你在路上随手拉住一个过路人,又或是在网络上各大论坛发帖,询问秦修阿房宫的目的,很大可能你会得到“是为享乐”一类的回答,没错我真的这么尝试过。


但秦修阿房宫,真的是为了享乐吗?


我觉得不是,但暂不排除这一可能性,虽然我并不认为这有“是为享乐”的目的在里面。虽说“享乐”是人的本性,但私认为始皇帝不是一个注重享乐的人,也不是一个奢侈的人。原因就不在这提,省得又有人要跳出来说我“水”。


下文是我对秦修阿房宫的目的以及阿房宫用途的推测,仅代表本人目前的观点,或许有表达不清的成分,也不排除其中含有“主观臆断”的成分,你们暂且看着,看多少,相信多少,就看你们个人。



秦修阿房宫是为了什么呢?也说阿房宫的用途是什么,在个人看来莫约有以下四个。


一是缓解咸阳人口过多的状况,减轻咸阳的负担。


二是作为帝王的居所以及办公的场所。


三是代替咸阳宫成为秦朝的政治中枢。


四是示国威。



一、缓解咸阳人口过多的状况,减轻咸阳的负担


秦统一后,因为徙民,首都咸阳的经济、文化等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但同时也导致了咸阳人口过多的状况。


关于秦都咸阳的人口问题,王学理先生认为秦统一后,作为全国的首府——咸阳的人口有,皇室宗族,列侯、封君、官吏,前者的亲属、门客、宫女杂役;奴隶、商人、驻军、手工业工人;地主、农民;徙民等,大约在50万人左右。徐卫民先生考证大咸阳的人口为150万。


李虎先生对咸阳各时期的人口进行细化考证,认为秦国都咸阳的常住人口是25万,秦王朝都城咸阳在始皇帝35年(公元前212年)以前常住人口为55万,暂住人口为5万,共计60万。35年以后常住人口仍然是55万,暂住人口增加到10万,实际人口为65万。“大咸阳”在始皇35年前常住人口为130万,暂住人口为10万人,实际人口为140万,始皇35年以后常住人口为105万,暂住人口为15万,实际人口为120万。


总之,秦朝时咸阳城内人口数约为秦国时期的两倍多。


这问题就来了,古时城市的承载力不像现在,在当时人口从25万升到55万——不算周边人口,带来的管理、环境、物资等方面负担是极大的。


考虑到咸阳之后可能还会继续增长的人口数,统治者决定发展新的城市来分散咸阳人口是必然的。


史记原文就有写到修建阿房宫是因为咸阳人太多。


『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司马迁《史记》 』


修建阿房宫,附近势必会形成小城市——历史上也确确实实形成了“阿城”,在阿房宫未修完——可能根本没建什么的情况下。


修建阿房宫形成新城市,不仅分散了咸阳的人口,延伸了咸阳的范围,还方便了对大咸阳人口的管理。


这是秦修阿房宫的目的之一。



二、作为帝王的居所以及办公的场所


这个史记中就有体现,很容易理解。


『 “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司马迁《史记》 』


朝宫就是帝王的宫殿,即帝王的居所以及办公的场所。



三、代替咸阳宫成为秦朝的政治中枢


这点其实就是上点的延伸,其实可以把二三点合在一起讲。


首先,阿房宫作为朝宫就是帝王的宫殿即帝王的居所以及办公的场所。


『 “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司马迁《史记》 』


其次,从秦朝的交通网可以看出,咸阳是秦朝的交通中心,所以靠近咸阳宫亦被各交通线连接的阿房宫也可以算是秦朝的交通中心。


然后是选址,阿房宫的选址特别讲究,由阿房宫中心线一直向南,正对着秦岭北麓有名的峪口“沣峪口”。这条轴线南至沣峪口,北至渭河,阿房宫所在地为轴线上的最高点。


『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司马迁《史记》 』


专家曾一直认为阿房宫选址与汉代未央宫、唐代大明宫等宫殿一样都位于高地之上。


但是2015年,考古人员在地势较高的阿房宫前殿西南侧以东,发现一条古代河沟,河沟延伸进入前殿的夯土之下,时代早于秦阿房宫的兴建时间。这说明阿房宫前殿下并不是一片完整的高地。


在河沟上修建宫殿,意味着打断原有的水网,使流水改道,再深挖淤泥、回填夯土。河沟一带的阿房宫基础深达5.8米,工程量非常浩大。


但阿房宫没有避开河沟,就为了形成中轴线。


个人推测如果阿房宫修成可能会代替咸阳宫成为秦朝的政治中枢。


顺便,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修建阿房宫的规划期自然会很长,也是能推出阿房宫未成的一个解释,我是说如果,以上是我的猜测。



四是示国威。


这个应该就不用讲了吧?



延伸说几句秦朝大兴土木相关。


一,除修皇帝陵和一些宫殿以外,秦朝以及始皇帝统一六国期间的工程的出发点都是为百姓为国家好,利于当前局面,也利于长远发展,历史也证明了其中很多工程都利在千秋。不过始皇帝有一失误是将太多工程集中在一起实施建设,但我想没必要因为这个就把始皇帝说成“暴君”——不然相对而言私以为绝大多数皇帝就都能被划为“暴君”,说秦“暴政”。


二,秦很重视生态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这点在史书上的一些记载,以及出土的秦简中都能体现,虽然大兴土木,但私以为不会造成类似杜牧《阿房宫赋》中描述的“蜀山兀”景象。


三,秦律中其实很少动用到死刑,刑罚很多为改劳和罚款,秦的很多工程大部分由改劳犯实施建设。顺便一提,秦朝有专门保护犯人权利的法律。顺便一提,后来“农民起义”时,这些罪犯没有乱而愿意组成军队,心甘情愿战死沙场。


四,秦朝徭役算起来不繁重,而且有提供衣食,详见出土的秦简,这里不多说。个人看来,大兴土木可以算提供了就业机会,以工代赈安置战争结束后多出来的,没有土地安置暂时滞留的士兵,可以减轻社会不安定因素。


以上。

评论

热度(40)

  1.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yan.言 | Powered by LOFTER